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(yī)科學研究所高橋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組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細胞(ES細胞)培養(yǎng)出神經)細胞,并將其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猿猴腦中,使得原先幾乎癱瘓的猿猴能夠來回走動,極大改善了癥狀。此項技術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成功應用尚屬世界首次,是臨床醫(yī)學的一大進步。相關研究成果發(fā)表于美國科學期刊《STEMCELLS》(電子版)。
帕金森?。≒arkinson‘s disease)的癥狀主要表現(xiàn)為患者動作緩慢,手腳或身體其它部分的震顫,身體失去柔軟性,變得麻痹僵硬,晚期患者大多伴有癡呆或抑郁癥狀。此病癥是因缺少腦神經傳達物質多巴胺所引起,預防困難,是一種慢性神經疑難疾病。
ES細胞是從早期胚胎(原腸胚期之前)或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的一類細胞,具有體外培養(yǎng)無限增殖、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。此次高橋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組從受精后1周的受精卵內側取出一部分細胞進行培養(yǎng),制作成ES細胞。接著,使ES細胞經過42天的生長,使其變?yōu)榘l(fā)育成神經的細胞,制作成含有35%的能夠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團塊。再將細胞團塊分別移植到4只患有帕金森病的猿猴腦內。結果,在6個月之后猿猴的手足震顫均消失,從原先抱著籠子不能活動的癱瘓狀態(tài)變?yōu)槟軌蛟诨\子中來回走動。通過檢查發(fā)現(xiàn),猿猴的腦中長成了新的神經細胞。
此前,高橋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組曾利用與ES細胞具有相同機能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(iPS細胞)制成多巴胺神經細胞并移植到1只猿猴的腦中,成功地改善了其帕金森的癥狀。此次在4只猿猴身上均得到了再次驗證。此項研究成果被認為是攻克帕金森病治療難關的重要突破,具有深遠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