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代醫(yī)家對中風病的病因、病機有不同的認識,因此對中風有不同的治法,或以正虛邪中立論,或以中風非風立論。葉天士闡明中風的發(fā)病機理是“精血衰耗,水不涵木,木少滋榮,肝陽偏亢”所致?!睹t(yī)雜著》提出氣滯、氣虛、血瘀、血虛是形成中風的病機。《醫(yī)林改錯》提出中風是由于元氣虧損所致,提出用益氣活血法治療偏枯。陳寶貴認為中風之病機以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為主,治療以祛風、平肝、豁痰、祛瘀、補益為主,臨床多見兩種或兩種以上因素同時致病,致使病機復雜,臨證時應“謹守病機,辨證論治”。本文淺談從風火痰瘀虛治中風如下。
補益肝腎,開竅豁痰法
對于中風病之肝腎陰虧,陰損及陽,虛風內動,腎氣不能上榮,痰濁循心腎二經上泛閉阻竅絡者,給予培補真元以固本,開竅豁痰以治標。臨床癥見舌強不語,肢體麻木弛軟,偏廢不用,口眼歪斜,舌淡脈虛。治宜補肝腎之陰為主,輔以助陽固本,豁痰治標,標本兼顧。
何某,男,55歲。2003年5月10日初診。腦動脈硬化多年,形體肥胖,平素經常頭暈耳鳴,于3天前頭暈加重,口唇麻木如蟻走,逐漸口眼歪斜,舌強,言語不清,右側半身不遂,血壓150/80毫米汞柱,經某醫(yī)院診斷為“腦血栓形成”。舌質紅,苔薄白,脈細弦。方用地黃飲子加減。處方:熟地黃30克,山茱萸15克,石斛15克,肉蓯蓉20克,巴戟天15克,菊花10克,石菖蒲20克,鉤藤15克,遠志5克,麥門冬20克,五味子10克,澤瀉15克,丹參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,分3次服。
5月20日二診:連用前方10劑,口唇麻木及口眼歪斜明顯好轉,舌見軟,語言較清,患側上下肢較前有力,尤以下肢明顯好轉,脈稍有力。遵前方繼服。
5月30日三診:唇麻眼斜消失,語言功能基本恢復,半身不遂明顯好轉,脈漸有力,繼以上方辨證治療半年余,獲良效。
此患者腦動脈硬化多年,平素經常頭暈耳鳴,此為腎精不足,上擾清竅。形體肥胖易釀濕生痰。頭暈后突然口唇麻木,逐漸口眼歪斜,舌強,言語不清,右半身不遂,此為腎虛痰濁阻塞腦竅而為。舌質紅,苔薄白,脈細弦為腎陰虧虛之征。方用熟地黃、石斛、肉蓯蓉、麥門冬、五味子滋陰補腎,以益腎精。山茱萸、巴戟天補腎陽,以于陽中求陰,陰中求陽,陰陽并補以固本。菊花、石菖蒲、鉤藤、遠志祛風化痰,開竅醒神。澤瀉利水滲濕補中有瀉。丹參活血化瘀以通絡。
息風化痰,養(yǎng)血通絡法
由于五志過極,心火暴盛,使肝陽暴張,或聚濕生痰,風痰阻絡蒙蔽清竅而致者,癥見平素頭暈目眩,或頭痛面赤,風陽上亢,氣滯血瘀,易突發(fā)口眼歪斜,舌強語謇,半身不遂,或肢體拘急,骨節(jié)酸痛,甚則神志昏迷等。常見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。治以息風化痰,養(yǎng)血通絡。
李某,男,50歲,工人。2004年3月20日來診?;几哐獕憾嗄?,平素頭暈目眩,煩躁易怒。2天前因情志不遂,突發(fā)口眼歪斜,舌強語謇,繼則右側肢體不遂,癱軟不用。曾一度神志昏迷?;颊呙婕t易躁,形體肥胖,喜食膏脂厚味。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。血壓170/100毫米汞柱。查頭顱CT示:左側殼核出血。辨證為風陽挾痰火上擾清竅,走竄腦絡所致。治以息風化痰,養(yǎng)血通絡。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。處方:天麻10 克,鉤藤15克,白僵蠶10克,地龍15克,菊花10克,牛膝10克,杜仲15克,石菖蒲30克,當歸15克,桑寄生15克,黃芩10克,全蝎5克,石決明(先煎)30克,龍膽草10克,甘草10克。5劑,水煎服,每日1劑,分3次服。西藥給予降血壓、降低顱內壓、擴血管、抗凝、腦細胞保護劑等神經內科基礎治療。
3月25日二診:服藥后癥稍有改善,繼服前方7劑。
4月2日三診:口眼歪斜,舌強語謇均大有好轉,右肢不逐漸能活動,血壓已降至145/80毫米汞柱,復查頭顱CT示:血腫已大部分吸收。繼以息風豁痰為主,加活血通絡之劑,守上方去白僵蠶、菊花、龍膽草,加雞血藤20克,赤芍15克,川芎10克,膽南星10克。10劑,水煎服,日1劑。
4月16日四診:病情大減,右手已能握拳攜物,獨自行走,唯有感覺右側肢體酸脹麻木,繼以上方調治月余,隨訪半年,病情穩(wěn)定。
此病人高血壓,頭暈目眩,煩躁易怒為肝陽上亢,因情志因素突發(fā)半身不遂伴有面紅易躁,形體肥胖,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為痰火上擾,壅于腦竅。方用天麻、鉤藤、地龍、菊花平肝熄風通絡;牛膝、杜仲、桑寄生補益肝腎,引熱下行;當歸養(yǎng)血活血;石菖蒲開竅化痰;白僵蠶息風止痙,化痰通絡;石決明、龍膽草、黃芩清肝瀉火;甘草調和諸藥。當癥狀改善,血壓下降后,肝火減輕,去清肝息風之藥,加入雞血藤、赤芍、川芎、膽南星等活血、化痰、通絡之品,而加強活血通絡的作用,使肢體活動得以恢復。
益氣活血通絡法
由于久病氣虛或素體氣虛無以行血而致血脈瘀阻,無以濡養(yǎng)筋脈者,多表現為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語言謇澀,口角流涎。舌質暗淡或有齒痕,脈沉無力或細澀。常治以益氣、活血、通絡。
張某,女,56歲。2003年4月20日初診。2個月前夜半睡眠時先感右側肢體不靈活,繼而偏枯不用。曾于當地醫(yī)院住院治療,診斷為左側基底節(jié)區(qū)腦梗死,經治好轉出院。至今右側半身感覺及運動功能極差,患肢酸痛,言語不清,口角流涎,倦怠乏力,動則汗出,面色萎黃,納呆食少,舌質暗胖有齒痕,苔白而膩,脈沉遲。此乃陽氣不足,氣虛不能助血上升,瘀阻腦絡。治以益氣活血通絡。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。處方:紅花10克,生黃芪30克,當歸15克,赤芍15克,石菖蒲30克,川芎10克,地龍15克,桃仁10克,半夏10克,茯苓15克,雞內金10克。水煎服,日1劑。
初服5劑效不著,上方加黨參15克繼服10劑,癱瘓側知覺及運動功能稍有好轉,疼痛減輕。守上方加雞血藤15克,秦艽15克以加強通絡之用。服藥20劑后,右手已能握筷,右足亦可拄杖慢步,舌強復常。繼用原方,隔日1劑,連服2月余,基本治愈,生活能自理。
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》云:“氣血虛者,其經絡多瘀滯……以化其瘀滯,則偏枯痿廢者,自愈也。”指出瘀血阻滯經絡每由氣虛所致。因此大補元氣以生血,即化其瘀滯之法。此患者患病已2月,由虛致瘀,因此用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,使氣旺以促血行,祛瘀以免傷正。配以當歸養(yǎng)血活血,有祛瘀而不傷正之用。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;地龍通經活絡;患者苔白膩,納呆食少為脾虛有痰,胃虛有滯,加石菖蒲、半夏、茯苓、雞內金醒脾化痰,消食和胃。
補陽還五湯為臨床上治療多種中風、偏枯屬氣虛血瘀者之良方,隨證加減,其效更著。如兼語言不利者,加石菖蒲、遠志以化痰開竅;口眼歪斜明顯者,加牽正散以祛風除痰,鎮(zhèn)痙通絡;兼肢體疼痛者,加丹參、乳香、沒藥以活血行氣止痛;若上肢偏廢為主者,加桑枝、姜活等祛風逐邪;若癱瘓日久,應酌加全蝎、水蛭等蟲類藥以搜風剔邪,破瘀活血。(從風火痰瘀虛治中風 陳慧媧)
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、思路和方法。各論分為四章,包括口腔內科學、口腔頜...[詳細]
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,其技術理論、操作規(guī)范、材料器械、...[詳細]